top of page
  • Black Facebook Icon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
翻轉幼兒教育的「通案」——從「不會」到「會」,打造適性學習新典範

📅 撰文:蔡延治|2025年4月1日




在少子化與社會高度期待之下,幼教老師常需耗費大量時間設計主題式教案。然而,這些精心規劃的教案往往受限於現場突發狀況、師資資源或孩童狀態,難以順利執行。為了因應這些挑戰並貼近孩子真實的學習節奏,我提出一套全新的教案設計思維——「通案」。


為什麼需要「通案」?

傳統教案強調主題與流程,卻常忽略孩子的學習起點與差異。「通案」則顛覆這種模式,強調從「不會」到「會」的過程,並以終點為設計起點,兼顧學習成果與個別需求。


✏️ 「通案」四大核心設計理念:

1. 從不會教到會

強調學習的歷程性,讓孩子透過有層次的引導與練習,從陌生逐步達成學習目標。

2. 由終而始

明確設定學習成果,從目標回推教學步驟,提升學習效率與方向感。

3. 適性不適齡

根據孩子的能力、興趣與發展狀態,提供差異化的學習策略,而非以年齡劃分。

4. 可重複多次使用

通案可跨主題、多情境重複使用,孩子也可反覆練習,強化習得與自信。





🧩 通案五步驟教學流程

步驟一:引起動機(專注)

透過遊戲、故事、問題或實物,引起孩子學習興趣。📌 例:學剪刀前,展示美麗紙剪作品,激起孩子嘗試動機。

步驟二:口授(說明)

使用清楚且具重點的語言解釋學習內容,搭配關鍵詞彙。📌 例:學刷牙時,介紹「牙刷」、「牙膏」、「刷一刷」等詞彙。

步驟三:身傳(示範)

第一階段由老師/家長示範;第二階段牽著孩子一起做。📌 例:學穿鞋時,先示範動作,再陪同孩子實做。

步驟四:練習的環境規劃(含時間與空間)

創造安全、適齡的練習場域,並控制時間長短。📌 例:學用湯匙時,安排在用餐時間進行練習。

步驟五:鼓勵與評估

使用正向回饋鼓勵學習,並觀察學習成果,調整教學策略。📌 例:剪出直線即給予讚美;遇困難時可降低挑戰難度。


📚 教學延伸應用

這套教案設計不只適用於生活技能,也可應用於語言、認知、社交等面向,支援孩子整體發展與學習動能。



💬 附註補充:1–2歲嬰幼兒的學習順序

李慧娟老師建議,對1–2歲幼兒的學習流程較為適合依序如下:

示範觀察(視覺)→ 把著手學(動作)→ 動作+口語旁白學習 → 口語提示練習 → 幼兒獨立完成(+大聲思考)→ 靜默獨力完成。

其中,「大聲思考」即是一邊做一邊說,有助於理解動作細節與重點。


「通案」是一份面對未來教育挑戰的回應,也是老師們減壓增效的利器。希望這套設計思維,能在新的AI時代裡,成為陪伴台灣傳家寶穩健成長的好幫手。



📌 轉載備註:

本文由【靈感蜂巢】授權轉載,原文作者為蔡延治。歡迎分享,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連結,勿擅自修改內容或用於商業用途。如需合作或授權使用,請聯繫【靈感蜂巢】官方LINE:@Ideahive

Comments


Contact us

  • Black Facebook Icon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
© 2025 by IDEAHIVE. Powered and secured by REXTAC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