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定要訓話嗎?——學前教室的童話世界與生活小劇場
- 靈感蜂巢

- 6月6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撰文:李慧娟教授
在許多學前教育的教室裡,我們常看到老師焦頭爛額地維持秩序,孩子們似懂非懂地接受指令,教室彷彿成了一場無止盡的拉鋸戰。但是否有可能,不靠「訓話」,也能讓教室變得有秩序、孩子願意合作、老師教得輕鬆愉快?
其實,關鍵在於:我們如何看待孩子?又如何設計屬於他們的世界?
2~3歲孩子,真的準備好「團體生活」了嗎?
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,2~3歲正處於「平行遊戲期」(Parallel Play):他們能在彼此身邊玩耍,卻尚未發展出成熟的社交技巧或合作意識。因此,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其實還未真正準備好進入「團體生活」——但現實卻是,他們多半早已被安排進入機構式照顧。
依據台灣現行的《托嬰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》,2~3歲孩子的教保比為1:8,也就是一位老師要同時照顧八位正在學習控制情緒、語言尚未發展成熟、動作活躍的孩子。這樣的條件下,若我們仍以「聽話」、「規矩」為主要要求,不僅孩子難以做到,老師也常陷入不斷糾正的惡性循環。
那麼,有沒有更好的方式?

童話世界:孩子相信「萬物有靈」,我們就一起說故事吧
孩子天生擁有豐富的想像力,特別是在學齡前階段,他們普遍處於「萬物有靈」的信仰狀態——他們相信椅子會疼、玩具會難過、食物會說話。這種心態,正是引導他們行為的絕佳起點。
🧚♂️ 讓教室變成童話世界
有位老師曾苦惱:班上的孩子不停把蠟筆丟進魚缸,已經提醒很多次,仍然不聽。該怎麼辦?
我們建議她這麼做:
第二天,她將魚缸移出教室,並對孩子們說:
「昨天有小朋友把蠟筆丟進魚缸,嚇到裡面的魚寶寶,它們很難過,今天就先搬去隔壁班休息了。我們來幫牠們畫張卡片,好嗎?」
這樣一來,老師不需責罵,孩子卻開始反思:自己的行為造成了別人的不舒服。當一切物件都有感受,孩子自然會開始學習「尊重」與「責任」。
🌱 擬人化引導語:讓規則變得溫柔又有趣
「小椅子很怕你用力拖牠,牠會腳痛喔!可以輕輕搬動牠嗎?」
「玩具玩完要回家休息,不然會走失找不到媽媽喔~」
「香菇好想進到你肚子裡幫你長大,結果被挑出來有點傷心…」
這些對話,雖然看似童趣,卻能讓孩子在情感共鳴中理解「規則」與「後果」。
生活小劇場:讓常規流程變成一齣齣戲
除了童話語言,我們也可以用「情境模擬」的方式,把日常流程轉換成生活劇場,讓孩子主動參與其中,減少抗拒。
🎭 教學現場中的生活劇場實例:
吃點心 = 到市場買菜老師扮演攤販:「芭樂一片2元喔~今天要買幾片?」孩子模擬付款與計數,自然練習數學概念與禮貌用語。
上廁所 = 騎車旅行每天更換想像中的交通工具:「今天我們搭飛機去上廁所喔,請扣好安全帶~」排隊不再是枯燥等待,而是冒險的開始。
體能活動 = 冒險任務「我們今天要爬上9樓找彩虹思樂冰!」孩子興奮地模擬爬樓梯、跑步抵達任務點。最後老師發「空氣冰淇淋」,大家一起「吃冰」作結。
即興戲劇 = 課堂延伸某天老師結婚,孩子們就扮演新郎、新娘、花童與賓客,自己策劃婚禮,練習協調與分工。
這些戲劇化的手法,讓日常成為創意舞台,讓每一位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、投入其中,也減少老師不斷口頭命令的壓力。
不再訓話:建立有愛、有趣、有秩序的教室文化
當我們放下「訓話」的慣性,以童話世界和生活劇場來回應孩子,我們會發現:
規則可以用故事包裝,而不必用威嚇維持
教學可以是合作的冒險,而不是命令與服從
老師可以是導演、夥伴,而不只是糾察者
這樣的教育方式,更貼近孩子的心理發展,也幫助孩子建立「內在動機」,從而自發做出正向行為。
註解補充
📌 教保比資訊來源:根據《托嬰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》第10條:
2~3歲教保比為1:8
3~6歲教保比為1:15
📌 教學處理技巧補充:針對干擾型行為,教師可採取「忽視技術」與「治療性注意力」策略:
忽視錯誤: 不給予眼神、語言注意力,減少強化
捕捉正向: 一旦出現期望行為,立即給予稱讚與鼓勵這些做法有助於穩定班級氣氛,降低對立情緒。
讓孩子愛上教室,從放下「訓話」開始
孩子是天生的故事家與演員。當我們願意站在他們的視角設計教學,就能發現:教育不必嚴肅,也不必重複責備。我們要創造的,不只是一間教室,而是一個讓孩子願意探索、勇於表達、樂於學習的童話國度。
讓我們一起,從生活中說故事,從故事中學生活。
📌 轉載備註:
本文由【靈感蜂巢】授權轉載,原文作者為李慧娟。歡迎分享,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連結,勿擅自修改內容或用於商業用途。如需合作或授權使用,請聯繫【靈感蜂巢】官方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