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美勞到美育:藝術教育的新世紀進行式
- 靈感蜂巢
- 5月7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撰文:張世宗教授|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系
編輯 : 靈感蜂巢

一、藝術教育的時代價值與人文意義
從歷史脈絡來看,藝術一直是推動社會發展與變革的重要力量。藝術教育不僅傳授知識與技能,更在於激發人的思想與潛能,引導自我學習與提升生活品質。尤其在新世紀與全球化的今天,藝術教育的角色不應侷限於傳統學校體系,而應擴展至整個社會層面。
二、媒體與藝術的交融:形式即影響
麥克魯漢提出的「媒體即訊息」提醒我們:媒體的形式本身就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。本期專刊邀請來自視覺藝術領域的「生活藝術家」,不拘形式、不限媒介,從歷史到當代,實踐了「生活藝術化、藝術遊戲化、遊戲具體化」等藝術教育的新價值。
三、從「美勞」到「美育」:藝術作為教育的根本
藝術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功能是開發兒童的美感與創造力,正如赫伯特.里德所提:「藝術應為教育的基礎」。藝術活動能促進心理自由與自然成長,亦可作為藝術治療的工具,幫助達成身心平衡與全人格發展。
四、藝術的多重功能與生活連結
當基本生理需求被滿足後,藝術便成為豐富人生意義的關鍵。藝術能:
美化生活
傳承文化
表達情感
滋養教育
它對社會與文化的進步有無可替代的影響,因此藝術教育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必要力量。
五、開放與多元的藝術教育視野
藝術教育不應再侷限於「為藝術而藝術」,而應成為實踐生活美感的工具。教育的核心是「人」,藝術創作與技術學習只是手段,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美感實踐。
藝術教育的形式應更開放、多元。在「後現代」融合並存的趨勢下,我們應以更寬闊的心胸看待藝術教育,不再侷限於專業藝術人才的培育,而是涵蓋所有人皆能參與的生活實踐。
六、藝術教育的形式演變與課程革新
過去台灣小學以「美勞」作為藝術課程命名,後來逐步轉向以「視覺藝術教育」統整更廣泛的感官與媒介。從「以學科為本」到「以人為本」,這種變化正反映了藝術教育理念的擴展與開放。
從「美勞」到「美育」,我們見證了藝術教育的轉變——不再只是技法的學習,而是激發潛能、探索自我、滋養心靈的重要途徑。 📌 轉載備註:
本文由【靈感蜂巢】授權轉載,原文作者為蔡延治。歡迎分享,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連結,勿擅自修改內容或用於商業用途。如需合作或授權使用,請聯繫【靈感蜂巢】官方LINE:@Ideahive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