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REXTAC

【親子教養】接納情緒 ≠ 不講道理

撰文:李慧娟教授

真正有效的溝通,應該發生在情緒之後

ree

一段我們都熟悉的日常拉鋸


早晨,爸爸喊著:「雲雲,要上學囉!趕快穿襪子鞋子,我們要出門了!」

雲雲卻大聲抗拒:「不要!」

爸爸皺起眉頭:「為什麼不要?你不是很喜歡上學嗎?」

雲雲嘟著嘴:「我不要!」

爸爸開始不耐:「雲雲不可以這樣,你不上學就見不到老師跟小朋友囉,他們會忘記你喔!」

雲雲開始大哭:「我不要!我不要啦!」

爸爸更加困惑:「是不是有人欺負你?可是就算這樣,也不能不上學啊,不上學就學不會怎麼跟別人相處啊!」

雲雲哭得更大聲了,什麼也沒說。

爸爸終於火大:「你怎麼這麼不講道理?爸爸講的你都聽不懂嗎?」

這樣的情境你是否似曾相識?其實,雲雲還不到兩歲,爸爸若能換個方式,也許整個早晨會是另一種風景。



情緒先接住,道理才進得去

爸爸再試一次:「雲雲,要上學囉!趕快穿襪子鞋子,我們要出門了!」

雲雲還是說:「不要!」

爸爸蹲下來,輕聲問:「唷~雲雲今天心情不太美麗喔?」(傾聽)

雲雲嘟著嘴點點頭。(情緒被理解後,自然會降溫)

爸爸問:「要不要抱一下?」雲雲點點頭。爸爸溫柔地抱了她一下。

然後爸爸一邊抱著她,一邊幫她穿襪子鞋子。兩人笑著出門了。

試想:如果一開始就接受孩子的情緒,而非立刻要求「合理」的行為,是否就能更輕鬆地解決問題?事實上,「情緒過後再講道理」,往往比急著「現在就講清楚」更有效。



父母總想「講道理」,但幼兒還不在那個頻段

現代教養強調「不打罵,要溝通」,許多家長於是很自然地轉向「和孩子講道理」的方式,認為只要孩子懂了,就會乖、就不胡鬧。

但心理學家皮亞傑提醒我們:六歲以下的孩子還處於不同的思考階段,他們的邏輯運作、理解能力與成人完全不同。「道理」這件事,對他們來說往往是空泛甚至聽不懂的。

結果是,我們講了很多,孩子卻只感受到「爸爸媽媽在生氣」,最後雙方都更焦躁。



ree

情緒化,是幼兒發展的本質

德國教育家史代納曾說,幼兒時期是一個純粹「情緒感知體」的階段。孩子對色彩、聲音、光線、環境極為敏感,感受也非常細膩,但語言發展卻還跟不上這些感受。

於是情緒自然成為主要表達方式。有時他們甚至自己也不明白「為什麼」不高興。

這時大人最好的方式,就是先放下問題,接住情緒:

「今天心情不太好喔?」 「需要先安慰一下嗎?」 「要不要自己靜一靜?」

只有在情緒稍稍平復後,我們才有機會引導孩子去完成下一步行為。



情緒需要的是「疏解」,不是「理解」

多數孩子的「不配合」行為,其實是情緒在作怪。

從賴床、不吃飯、亂罵人、動手打人……這些都不是孩子「故意搗蛋」,而是他正在用行為告訴你:「我內心有一團混亂,你能不能幫幫我?」

與其追問:「為什麼不開心?」不如先安靜地陪伴,或給他一個擁抱。

尤其切記:不要過度反應。

過度關注情緒,有時會讓孩子誤以為「情緒是控制大人的方法」。我們要教孩子的,是如何健康地表達與釋放情緒,例如:

  • 抱抱小熊

  • 把討厭的事寫下來撕掉

  • 打枕頭戰釋放怒氣

  • 或是做點讓自己安心的小事



幼兒不會「聽道理」,只會「被道理轟炸」

幼兒的語言與邏輯發展有限,當我們一邊帶著情緒、一邊大講道理時,他們只會覺得「大人生氣了」,卻不懂你在說什麼。

對幼兒而言,那是一場語言轟炸,往往只會讓情緒更升級。結果是:

  • 孩子更混亂

  • 大人更憤怒

  • 最終彼此都崩潰



太早講道理,可能讓孩子變成「強詞奪理」的大人

許多被「講道理」長大的孩子,小時候會裝作沒聽見;長大後,則學會用「道理」來反駁與操控。

他們學到的不是思辨力,而是「怎麼用話語控制別人」。

事實上,一個理性與感性感受平衡的人,才是真正成熟的人。情緒與理智,就像水與土:太多的理性,會讓人顯得冷酷無情;情緒若不節制,也會成為洪水般的災難。

我們要做的,是幫助孩子認識這兩種能量,學會怎麼調和,而不是用一種壓抑另一種。



幼兒階段,讓理智休息一下吧!

根據史代納的發展觀點,出生到換牙前的孩子,其主要的學習模式是「模仿」,而不是「理解」或「邏輯推理」。

此時期孩子最需要的,是和諧穩定的生活節奏、溫暖的情感陪伴、豐富感官的美好經驗——而不是長篇大論的理性訓話。

當孩子的身體正在快速建構內在器官系統時,過多的語言與邏輯,反而會過度消耗他們應用在身體建構的生命力。



當情緒被接納,理性才會跟著來

與其不斷糾結「要怎麼讓孩子聽話」,不如先問問自己:「我願意先聽聽他的心情嗎?」

接納情緒,從來不是「不講道理」,而是讓理性有空間進場。孩子情緒的風雨過後,才有陽光照進的機會。那時候,你說的每一句道理,他都會聽得進去。


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分享給其他需要的爸媽們。也歡迎留言聊聊你和孩子之間的小故事,一起交流育兒的溫柔智慧。


📌 轉載備註:

本文由【靈感蜂巢】授權轉載,原文作者為李慧娟。歡迎分享,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連結,勿擅自修改內容或用於商業用途。如需合作或授權使用,請聯繫【靈感蜂巢】官方



Comments


Contact us

  • REXTAC

© 2025 by IDEAHIVE. Powered and secured by REXTAC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