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發現孩子的壓力?
- 靈感蜂巢
- 5月6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文 / 蔡延治(2025.04.04)
編輯 / 靈感蜂巢

當電視節目中出現一群小學生談論「壓力」,不少大人心中可能冒出疑問:「孩子不過是吃喝玩樂,有什麼好煩惱的?」從成人視角來看,童年理應是無憂無慮的,但事實真的如此嗎?
其實,即便是新生兒,也可能面臨不同層次的壓力與煩惱。若我們忽視這些壓力,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,甚至為未來的人生埋下陰影。
什麼是「壓力」?
壓力,源自心理、生理、社會或文化環境的變化,當這些變化對個體造成負面影響時,就形成了壓力。成年人有較成熟的方式調節壓力,但年幼的孩子,因為語言能力與生活經驗不足,往往無法自我察覺與調整,這時就需要父母與老師的陪伴與引導。
孩子可能的壓力來源
一、學校生活的壓力
初次入學:離開父母,面對全新環境,孩子常常既期待又恐懼。
更換老師:剛建立起安全感與信任,就必須適應新老師,對年幼的孩子是一大挑戰。
好朋友搬家或冷落自己:友情的變動,對情感豐富的孩子而言是沉重打擊。
二、家庭生活的壓力
親人或寵物離世:孩子缺乏理解死亡的能力,往往只能以恐懼回應。
單獨在家:即便只是短暫一人,也可能讓孩子浮想聯翩、心生恐懼。
日常生活變動:如黑夜、家人爭吵、生病看醫生、家中添嬰、作息調整等,皆可能造成不安。
三、社會與自然的壓力
天災(如颱風、地震、雷雨)、火災警報聲、陌生人接觸,或來自電視卡通的想像,如惡魔、壞人,也會在孩子心中引發壓力感。
從孩子的角度看壓力:兩個真實觀察
慈濟大學退休教授李慧娟曾在一所托兒所進行調查,請孩子票選「每天最困擾的事」。結果令人驚訝:
第一名:「爸爸媽媽總是說快一點!快快快!」
第二名:「吃飯」──孩子說不吃飯會惹大人生氣,但他們其實不懂為什麼要吃飯。
第三名:「起床與睡覺」──「不想起床還是得起,不想睡還是要睡!」
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,其實可能是孩子最深層、最普遍的壓力來源。
芬蘭學者 Dr. Jyrki 也曾多次來台研究幼兒壓力,發現台灣孩子室內活動多、戶外時間少,對比芬蘭的生活節奏,他懷疑台灣孩子是否「從小就活在高壓之中」。他嘗試透過唾液檢測比對台灣與芬蘭幼兒的壓力水平,雖因數據單位差異無法完成比較,但這樣的行動無疑提醒我們:孩子的壓力,值得整個社會重視。
父母該如何察覺孩子有壓力?
孩子之間差異極大,並非每個人都會對同樣情境感到壓力。氣質與教養方式的不同,會影響孩子對壓力的感受與應對方式。有的孩子無憂無慮,總是樂觀;有的孩子則膽小敏感,容易焦慮。
越守規矩、越在意大人反應的孩子,往往承受的壓力也越多。
常見的壓力徵兆包括:
生理症狀:頭痛、胃痛、頻尿、尿床、過敏惡化、失眠、夢魘、無力感。
行為與情緒:咬人、吐口水、退縮、逃避、不說話。
觀察表現:透過遊戲、塗鴉、自言自語、角色扮演,往往能側面反映孩子的內心狀態。
有時候,孩子的壓力源於成人的投射與過度保護。過多的愛、過高的要求,反而成為孩子的無形壓力。

如何協助孩子舒壓?
孩子的紓壓方式與成人不同,我們可以:
陪孩子玩耍,透過遊戲轉移情緒。
多做運動,讓身體釋放壓力。
給予安全感,以親密陪伴安撫情緒。
引導表達壓力,例如讓孩子畫出怪獸圖樣,然後把它放進氣球放飛,是一種創意又有效的紓壓方式。
也有孩子在遊戲中主動處理壓力:有孩子模擬自己當醫生,看診玩具病人;有孩子對媽媽說:「現在妳送我上幼兒園,以後我送妳去托老所。」這些幽默的回應,其實就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轉化壓力。
壓力不是大人的專利,孩子也有自己面對生活挑戰的方式與困難。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同理,學習傾聽孩子的心聲,並協助他們建立健康的抗壓能力。幫助孩子不成為「草莓族」或「媽寶」,正是現代父母不可忽略的重要課題。
📌 轉載說明:
本文由【靈感蜂巢】編輯擁有,原文作者為蔡延治老師。歡迎分享,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連結,勿擅自修改內容或用於商業用途。如需合作或授權使用,請聯繫【靈感蜂巢】官方信箱:官方LINE:@Ideahive
Comments